[ 信息发布:本站 | 发布时间:2020-12-14 | 浏览:97 ]
每次考试结束,拿到成绩后,相信不仅仅是学生,家长和老师也都有太多的感慨。那么,在诸多感慨之后,我们该如何关注我们的学生呢?他们到底对自己的考试如何看待,又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?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考试结果归因的问题,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能够对此有更多的认识,并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,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以后的学习。
一、归因的解释
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。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,例如,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,这时,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做出解释,有的人会想,他可能是睡过头了;有的人猜测,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,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,
这种探索原因、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。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,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。一般而言,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,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。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,大家可能习以为常;但如果一向成绩不
好的学生考了高分,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,于是会推测其原因。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,因此,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,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。但是,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、
行为等各个方面。
二、归因理论
心理学家韦纳(B. Weiner, 1972) 认为我们一般把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:能力、努力、任务难度、运气、身心状况、外界环境等。并且,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:从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将它分为内因和外因;从它能不能被我们个人意愿所控制将它分为可控和不可控;根据稳定性分为稳定与不稳定。
所以,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。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之前,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的学生主要的归因模式有哪些。有调查显示,高中生生主要有六种归因类型,不同的归因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:
1、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、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。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,自暴自弃,放弃努力;
2、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因素。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,变得努力;
3、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。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,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;
4、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。这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。
5、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。这可能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,下次不一定会努力;
6、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、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。这可能使自己满意、自豪,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、自负等情绪。
学业是学生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,学习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分析,是为使学生下一步学得更好,逐渐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。
那么,什么是积极的归因方式?也就是说,归因引导的方向是什么?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,将确定归因引导的基本方向。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涉及到积极的归因,可以看出积极的归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:
◎不一味埋怨外部环境,要多从自己内部找原因,激发自我责任感和信心;
◎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,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改变或太难改变的原因;
◎培养自己积极的思考模式,多从积极的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,相信自己!
◎合理归因的目的不是为失败找借口,而是寻找努力的方向,不是一味自责,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完善。
但是很多同学往往停留在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上,从而容易对自己失望,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。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,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,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。其实,每个人的能力结构是不同的,我们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以代表我们的全部,重要的是要善于寻求自己的优势能力,比如音乐的、体育的、电脑操作的、人际协调的能力等方面,将在这些方面成功的信心迁移到学习或其他方面,也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。
最后希望所有同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归因方式,调整好学习状态,在下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。
宝鸡高新实验中学教务处
2020年11月20日